王琦:琢玉成器,其名为琦

发布时间:2022-08-18浏览次数:10

 王琦,我校36365线路检测中心-欢迎您2003本科校友,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大连市城市发展紧缺人才,入选大连理工大学“星海优青”人才项目。兼任中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学会理事、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大连市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会会员等。

立志起航,负笈成长

 2003年是辽宁省高考全面改革的第一年,推行“3+文理大综合”的模式,这让王琦在高中阶段便接受了文理科综合训练。升入大学后,她本科一年级就读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系统培养了科学严谨、细密厚实的逻辑思维,养成了勤于思考、勇于求证的研究理念。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王琦在大二以优异成绩转入外国语学院,这拓展了她的国际视野和外语能力,铸就了她世界主义的学术眼光。本科毕业后,她选择大连外国语大学开启硕士阶段的学习,攻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系统接受了文学艺术的熏陶和浸染。之后,她选择前往西南大学攻读美学专业博士,继续发挥自身思维优势和语言特长,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多年求学,立志起航,负笈成长,王琦不断追问“存在”和“意义”,获得了深刻的学习感悟和深广的人生经验。

 历经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深造,王琦博士逐渐发现,文学艺术寄托了人类关于永恒的期待,哲学直接面向日常生活世界的沉重与超然的发问。既然有限的肉身无法抵达无限的永恒,那么只有在无限的思想中,在思考宇宙万物和天地神人的时候,才能够突破有限的必然性限制,向着人的存在这个根本性问题发问。哲学能够帮助我们达到与宇宙的神圣理性融为一体的时刻。那么,在这种对终极价值的永恒追寻中,实现独一性存在的意义,切近之法,是要借由哲学先贤的巨人之肩,领受在场或非在场的启迪,打破原有的思维定见,清空并重建自我的知识谱系,树立理论意识和批判意识,提升自己理解世界的层次,并不断实现从自然到自觉的自我完善过程。这也是她之所以选择哲学美学、文艺理论作为所事志业的崇高目的和根本原因。

青天凌云 无住生心

 王琦博士认为相对于描述世界的状态,人文学科则是更侧重解释世界意义的根本学科。世界的意义,本就容纳着天地神人,根本上还是人的存在的意义。她理解的哲学或理论,不是为求一劳永逸地解决现实问题,而恰是邀请了一个伙伴来对话和面对自己,以保持一种可持续思考的可能性,思考那个超越思想、不可思考却又必须被思考之物,并由此能够把“我”和“我们”敞开到有限之思的无限之中去。这是她一直始终坚信并努力实践的人生信条,也是指导她不断自我突破和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西方思想家们开始反思“黄金一代”思想家的理论局限,挖掘他们的思想力量,力图扭转并克服意义普遍丧失的后现代语境中的虚无主义倾向。参与这一反思和建构的思想家们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并致力于在形而上的层面把握终极价值的现代性裂变。在现代欧陆哲学开启的伦理转向中,以让-吕克·南希为代表的当代思想家,郁积着浓厚的忧患意识,以古典哲学为依托,致力于将文化伦理转向提升到价值形而上学的高度。这深刻地影响了王琦博士的学术理想,也是她视之为“所从之出且向之归”的所在。她飞赴法国当面拜访南希,聆听先生讲述自己的哲学历程,讲述他与列维纳斯、德里达、布朗肖、德勒兹等黄金一代的掌故轶事,讲述他与当代阿甘本、巴迪欧、朗西埃等哲学家的思想回应。正所谓“听其言不如观其行,观其行不如践其行”,对于思想深奥的哲学家来说,“行”不是直接投身社会运动,而是在思、行、言的统一中,去寻求知识的对话和话语的碰撞,方可领略思想的魅力。这也是王琦博士自己追求的理想。

教书明理,育人荣校

 对有限性的持续发问有一种让人澄澈的魅力,相信将存在的感动化作涅槃之声,传递给更多的倾听者,是王琦博士领会贯彻母校恩师教诲的最好实践,也正是她的“意义追问”的另一个面向之所在。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恰恰是母校传授给她的教育理念,也是她所秉承的神圣天职。为师,为学,都需要常怀敬畏之心,就像爱和真理如同玫瑰,无论换成什么名字,一样散发着芬芳……这是先哲们之为榜样的示范,也是母校恩师常常教导的,通过思、行、言的统一,去追问人生存在和意义的问题,并将这种追问扬升为“唤醒灵魂”的指引!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王琦博士坚持以德立身、以身施教。按照“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做到“四个相统一”,始终铭记自身肩负的教育使命和社会责任,主讲《美学原理》《西方文艺理论史》《西方当代美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西方美学专题研究》等本科生和研究生核心课程。她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不断打磨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艺术,做到每一堂课都比上一堂课讲得更好。此外,她不断探索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以科研促教学,努力将最新马克思文艺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积极拥抱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维智慧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一直以来,王琦博士在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坚持教育教学一体化,以“立德树人、思史互鉴”的教学理念方法实施课程教学,深得师生一致好评。主持教育部教学研究项目、辽宁省教学研究项目和大连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等各类项目5和并荣获大连理工大学教师讲课竞赛奖等多项奖励。

心系母校,再创新高

 深受母校“会通中西、适时求变”“振叶寻根、观澜索源”治学理念的影响,王琦博士立足于我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的历史经验与发展趋势,以当代西方美学理论与文艺理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为研究领域,以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潮中代表性思想家的美学和文艺理论思想为主要研究方向。

 近五年,王琦博士主持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大连理工大学“星海优青”人才项目、中央高校基础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等十余项科研项目,并作为核心骨干成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三项;独作或一作发表CSSCI高水平科研论文十余篇,另发表译文四篇,译著一部;博士学位论文获评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王琦博士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不断扩大其学术影响力。她曾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会议是哲学美学领域域较高级别会议,论文被收录并做英语发言。还参加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浦东论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的研讨会,并做大会和分组发言。

 王琦博士一直秉承着“德不近佛者、才不近仙者,断不可为师也”的教育信念,始终坚信只有通过长途跋涉后的返璞归真、抬眼望天后的脚踏实地,不忘初心,奋力前行,才能将克服无知和抵达尚未的努力,持留在每个当下的足迹之中。她把能与“书写、思、存在”的结缘当作自己的幸运而满怀感激。她的人生信念是,唯有积之点滴、持之恒常,方可他朝汇卿之浩海。她始终认为学术研究的阶段性完成不是因为掌握了全部事实,想通了所有问题,也不是已经理解了所有应该看的资料,而是一种开启,一个开口,一次敞开,一个外展的机会,一种更多面向的可能。王琦博士是我校培养的优秀毕业生代表,相信她明天一定会更好!